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车销售 新车销售

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夯实底盘_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政策

tamoadmin 2024-07-19 人已围观

简介1.新能源汽车下乡啦,小镇青年10万出头买哪款SUV划算?2.新能源汽车有什么政策3.请问一下,新能源汽车的底盘布局有哪些特征?4.新能源汽车迎来质变时刻延续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6月2日,据央视新闻报道,李强主持召开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发展空间十分广阔。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动力电池系统、新型底盘架构、智能驾驶体系等重点领域

1.新能源汽车下乡啦,小镇青年10万出头买哪款SUV划算?

2.新能源汽车有什么政策

3.请问一下,新能源汽车的底盘布局有哪些特征?

4.新能源汽车迎来质变时刻

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夯实底盘_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政策

延续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

6月2日,据央视新闻报道,李强主持召开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发展空间十分广阔。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动力电池系统、新型底盘架构、智能驾驶体系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统筹国内国际开发利用,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构建“车能路云”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提升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和绿色发展水平。要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

会议指出,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发展空间十分广阔。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动力电池系统、新型底盘架构、智能驾驶体系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统筹国内国际开发利用,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构建“车能路云”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提升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和绿色发展水平。

要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优化消费环境,更大释放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

这是今年以来高层第三次在重要会议上提出促进新能源汽车与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发展,特别是明确提出要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自2014年起,国家一直对新能源汽车实施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2022年9月,已经连续三次延续免购置税政策2023年12月31日,稳定了社会预期,提振了市场和消费信心,对推进我国交通能源转型、拉动消费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不排除2024年继续减免的可能性。

4月28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其中提到,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

5月5日,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建设充电基础设施。要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创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维护模式,要引导企业下沉销售服务网络,满足不断增长的新能源汽车维护保养需求。

5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支持地方结合实际开展县乡公共充电网络规划,加快实现适宜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地区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鼓励地方出台农村地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专项支持政策,开展电动汽车与电网双向互动(V2G)、光储充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建设光储充一体化充电基础设施;而且明确提出支持农村地区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并给予消费券等支持。

结合最新举措,一系列密集利好政策的出台,从新能源汽车购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再到动力电池、地盘架构、智能驾驶体系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及完善回收利用体系,国家已经从产业生态、核心技术突破及高质量发展方面,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产业发展战略布局。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势头向好,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688.7万辆,占全球61%的市场份额,中汽协预计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突破900万辆。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功率充电桩加速落地,标准体系逐步完备,有序充电、车网互动等创新应用进入示范阶段,产业生态稳步形成。

可以预见,随着密集利好政策的实施,我国新能源汽车将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也会继续提速,相关产业链及企业有望从中受益。

新能源汽车下乡啦,小镇青年10万出头买哪款SUV划算?

前言:前面在《线控底盘系列二》中我主要梳理了几个线控底盘的细分赛道,本篇再来从行业现状等角度补充介绍一下线控底盘行业的情况,结合前面的内容就是对行业的整体介绍。

本篇目录

1.行业现状

2.行业前景

3.市场空间

4.相关上市公司

5.独家核心提示

一,行业现状

1.线控底盘行业门槛较高

一方面线控底盘系统相比于动力电池,整车BOM成本的占比相对较低、叠加较高的技术要求,预计车企或仍以外部购为主。另一方面, 汽车 底盘系统涉及驾驶安全,具备较高的行业技术门槛、较长的开发验证周期、以及制造业规模经济特征,或呈现零部件供应商集中化效应。相比于国际零部件企业,国产零部件供应商就具备成本优势、基于自主品牌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配套响应速度更快、也可提供高度订制方案。

2.线控底盘高度匹配智能电动 汽车 发展

首先电动车电池容量更大,电气化程度高,能够承载的电子电气设备更多,这也为线控底盘奠定了基础。其次线控底盘技术自主控制类ADAS底层控制单元的重要环节,自主控制类ADAS依赖于线控底盘技术。 以自主换道技术为例,该技术是指车辆为满足自身驾驶要求,在没有驾驶员干预的情况下进行自主换道行为的控制技术,主要涉及环境感知单元、网络通信单元、自主决策单元和底层控制单元。底层控制单元主要包括驱动、线控制动、自动变速器、电动助力转向/线控转向等。

二,行业前景

1.相关规划推动线控底盘发展

近年来,行业规划对新能源、智能网联的推动作用凸显,线控底盘长期,有望进受益入快速增长期。 2018年12月,《车联网(智能网联 汽车 )产业发展行动》强调要加快推动高性能车辆智能驱动、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电子稳定系统的开发和产业化;2020年10月,《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三横三纵”的技术架构,强调线控执行系统是智能网联的核心技术;2021年3月也有相关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快研发智能(网联) 汽车 基础技术平台及软硬件系统、智能线控底盘和智能终端等关键部件。

2.我国新能源 汽车 加速渗透,自主品牌高端化崛起

2021年起,新能源 汽车 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2021年我国新能源 汽车 市场迎来爆发,据中汽协数据,全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333万辆,同比+168%,新能源渗透率达15.5%,同比+9.3pct。2022年1-4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149万辆,同比+115%,新能源渗透率达22.9%,同比+12.6pct。

据Marklines数据,销量前20的新能源车型中,高端车占比逐步提高,高端化趋势对底盘舒适程度和智能化程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蔚来、小鹏等品牌也以空气悬架等线控底盘技术作为亮点。乘联会数据显示,新能源车2021年销量前十的主机厂中,自主品牌占了9席。 自主品牌有更强的降本压力,因此技术储备足、价格有优势的自主供应商迎来了国产替代机会。

3.线控底盘市场潜力大,国产替代新机遇

线控底盘的几个赛道都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和国产替代机遇,线控转向和线控制动的技术门槛最高,量产时间晚,目前渗透率低,自主供应商与海外供应商差距较小,国产替代机会大;线控悬架诞生虽早,但目前渗透率仍较低,预计渗透率将在电动车高端化发展中快速提升,实现技术突破的自主供应商有望扩大市场份额;线控油门和线控换挡出现时间较早,市场渗透率高,且市场格局近几年已相对稳定。

三,市场空间

1.线控制动

目前线控制动处于商业化初期阶段,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预计线控制动渗透率将持续提升,2026 年有望达 30%。 预计2026 年我国线控制动市场规模可达 201 亿元,2022-2026 年CR 达 49.6%;2026 年全球线控市场规模达 552 亿元,CR 达 47.1%

2.线控悬架

国内空悬市场刚刚起步, 市场空间广阔,设乘用车线控悬架渗透率逐步提升,2025 年达到 15%,单价随着国产化进展缓慢下降,2025 年为 0.8 万元;商用车线控悬架渗透率缓慢上升,2025 年达到 9%,单价随着国

产化进展缓慢下降,2025 年为 1.1 万元, 预计2022 年乘用车空气悬架市场规模为 81 亿元 , 预计 2025 年国内空气悬架市场规模达到 288 亿元 ,年复合增速约为 52% 。

3.线控转向

线控转向更加贴合高级别自动驾驶的需求,因此在目前量产乘用车上应用越来越多,渗透率将快速提升。同时,线控转向控制代码行数进一步增加,且需增加冗余安全功能,以单车价值量提升至 3500 元/车进行测算, 预计我国 汽车 线控转向市场规模将从 2022 年的 30.1 亿元增至 2026 年的 152.5 亿元,4 年期间的 CR 达 50.0%。

4.线控换挡

由于线控换挡将逐渐成为国内外主流 汽车 标准配置,预计线控换挡渗透率在 2026 年达到 55%,单价在 400-500 元;2026 年全球线控换挡市场规模可达 228 亿元,2022-2026年 CR 达 14.5%; 2026 年我国线控换挡市场规模达 83 亿元,2022-2026 年 CR 达16.4%。

5.线控油门

线控油门成熟度较高,已成为国内外 汽车 标准配置, 预计在 2026 年达到 100% ,单价在300 元左右。预计2026年全球线控转向市场规模可达276亿元,2022-2026年CR达2.8%; 2026年我国线控市场规模达 101 亿元,2022-2026 年 CR 达 4.0%。

综合以上预测,把线控底盘的五大领域结合起来,预计2026年我国线控底盘市场规模将达825.5亿元。

四,相关上市公司

伯特利(603596):公司技术实力雄厚,量产进度快,与主机厂合作紧密。公司EPB产品成熟,公司新开发的双控电子驻车制动系统可以大幅降低主机厂购成本,已在多款新能源车型上应用。2021年,伯特利新增EPB定点项目83项。

拓普集团(601689) :公司可为客户提供EHB+EPS一体化解决方案,同时加速线控制动和线控悬架产品量产。公司空气悬架2022年6月正式投产,新工厂投产后可实现年产量200万只空气悬架,满足每年50万辆车的配套;公司IBS-PRO智能刹车系统工厂位于宁波,满产亦可实现年50万辆车的I配套能力。

保隆 科技 (6031):公司致力于 汽车 智能化和轻量化产品,主要产品有 汽车 轮胎压力监测系统(TPMS)、车用传感器、ADAS、主动空气悬架、 汽车 金属管件、气门嘴以及平衡块等。公司空气悬架产品布局完善,技术成熟,已获多个量产订单。

中鼎股份(000887) :公司业务布局完善,在空气悬架、轻量化底盘、 汽车 热管理和密封系统等领域均有布局,且通过持续海外并购吸收转化相关技术,技术储备丰富。 公司于2018年成立子公司安徽安美科,承接AMK公司技术并推进新能源 汽车 空气悬挂系统总成国产化。2020年8月开始首次获得量产订单,空气悬挂系统总成国产化取得重大突破。

耐世特(1316.HK):公司线控转向系统的转向手感和生产准备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配合可收缩式转向管柱、静默方向盘以及随需转向系统,公司提前布局高阶自动驾驶所需的转向技术,于2021年斩获了线控转向系统的第一个订单,并有望随着高阶自动驾驶的逐步落地释放更大业绩弹性。

新能源汽车有什么政策

不同于市区的柏油马路,农村道路相对来说条件会差一些噻,有些道路崎岖不平,有些村道比较泥泞,除了载人,日常运物等情况也更多。如果你的购车预算是十万出头,那么在看过一圈车后,就会发现埃安Y Plus是个不错的选择。

因为我买车的时候做足了功课,可以明确告诉大家的是,这款车底盘相对较高,通过性OK,良好的出行经济性是天生的,比一个月跑一千公里只要花费一百多。空间很宽敞,满足五口之家的出行妥妥的,在需要帮忙搬运大件物品的时候,还可以放倒后排座椅,获得一个面包车那样的拉货空间。

请问一下,新能源汽车的底盘布局有哪些特征?

新能源汽车政策方面

1.政策支持 — 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飞速发展起

2011年初出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三篇第十章提到汽车产业要加强节能减排科研力度,新能源汽车产业要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即将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进一步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明确了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将正式迈入产业化发展阶段。预计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将分三步走,第一步2008-2010 年,在大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开展示范运行。第二步是2011-2015 年(“十二五”)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在全社会推广新能源城市客车、混合动力轿车、小型电动车。第三步是2016-2020 年(“十三五”),进一步普及新能源汽车、多能源混合动力车,插电式电动轿车,氢燃料电池轿车将逐步进入普通家庭。

“十二五”期间,我国汽车发展总体上将用一种过渡战略和转型战略。未来5-10 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将取内燃机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两条腿走路发展战略, 一方面继续优化现有的车用能源动力系统,发展节能型内燃机汽车;另一方面,开发新一代车用能源系统,发展新能源汽车,两者共同发展,良性互助。目前,我国已基本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的整车开发技术,建立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技术平台,部分产品实现了小批量生产和示范运营,正逐步向产业化推进。动力电池

新能源汽车迎来质变时刻

从初期第一辆汽车诞生至今天,汽车底盘技术发展历经较长时间,从整个底盘模块进行分析,其内部转向、悬挂等系统技术在不断实践应用中,获取较为成熟的经验。针对新能源汽车而言,其内部动力系统的变更,促使底盘系统也需进行动态化调整,以此与动力系统完美匹配,保证整个汽车系统处于合理范围内。

如动力系统减速器衔接口,应综合考量现下实际状况对其输入信息进行不断优化,亦或进行再次优化设计;动力转向系统需配置全新的转向动力源,各零部件、管路需开展精准性调整优化,从现下新能源汽车实际发展状况,其自身底盘布局特征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

①新能源汽车底盘布局,可最大限度借鉴原有汽车底盘结构,与其自身工作基本原理应保持统一性。

②新能源汽车底盘属于机电一体化工程,其不仅包含电子控制系统、电动化系统,而且涉及驱动电机系统、动力电池系统等。为保证其自身底盘布局设计更具合理性,需充分将其与电气、机械等多个专业联合实施,以此保证其具有协同性及可靠性。针对整体实际布局设计而言,需与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相吻合,并综合性考量传动、转向系统等。

③新能源汽车底盘设计,也可选取统一性设计模式,最大限度可减少各类零部件,充分发挥其自身能源多元化,依托整体化布设可进一步节省内部空间,保证整车外部形态优良性。

底盘作为汽车核心构成之一,其内部涵盖多个子系统,整体布局直接关乎汽车自身操控性,现下新能源汽车底盘布局设计优化,多以原有燃油汽车为核心基础开展优化。但因新能源汽车自身驱动系统与其存在较大差异性,所以具体布局规划应结合实际状况,底盘布设过程中主要包含动力电池、汽车设备等,相较于原有燃油汽车其布设更具灵活性,对整个车辆产生影响更为凸显。为保证车辆使用更具可靠性,需充分结合实际状况,合理布设底盘,确保其布局更具科学性,为新能源汽车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新能源汽车迎来质变时刻

政策持续支持、市场逐步认可、技术不断提升、体系日渐完善——一个良性发展的产业循环愈发成形

随着技术成熟度的不断提升、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以及天然的使用成本优势,普通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认可度显著提高,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正处于从政策推动转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节点

新能源汽车产业很大程度上处于“总体过剩,但优质产能稀缺”的结构性过剩,对于这种状况,不能简单搞“一刀切”

相对于产能过剩,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的更严峻挑战是小和散。

“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这是投资界的一句名言。

新能源汽车似乎正是这样一只“猪”。不但小米、百度等互联网大厂先后入局,一些房地产企业也玩起了跨界造车。传统车企更是不甘落后,纷纷加快转型步伐,努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出更大音量。

与资本热捧形成呼应的是,新能源车市持续火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1.3万辆和179.9万辆,累计销量的渗透率接近11%。这意味着,每销售10台汽车,便有1台是新能源汽车。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强势、技术弱势的局面得到显著改变,建立了上下游贯通的完整产业体系,突破了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其中,动力电池技术全球领先。

智慧芽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专利总申请量的66.79%,中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技术来源国之一。

政策持续支持、市场逐步认可、技术不断提升、体系日渐完善——一个良性发展的产业循环愈发成形。

“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引领者。”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访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表示。

2012年院发布实施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正式拉开了行业规模化发展的大幕,历经“十年磨一剑”,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政策、市场、技术的三轮驱动下,进入量变引发质变的临界区。

中国汽车产业借助新能源赛道实现“换道超车”的愿望正一步步走向现实。

要剖析各路资本为何争先恐后布局新能源汽车,有两大背景不得不提。

其一,从数据上看,我国新能源汽车面临着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

据赛迪研究院统计,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总产能已达2669万辆,而当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仅约136.7万辆,产能利用率仅为5.1%。

其二,我国对新能源车的财政补贴不断退坡、且补贴对象已由制造商转移给用户,部分新能源车企依靠吃补贴获利的路径基本被堵死。

此背景下,对投资回报和商业风险颇为敏感的社会资本依然大举涌入新能源汽车赛道。特别是百度、小米、大疆、滴滴等科技企业相继入局,更值得关注。毕竟商业跨界本就风险较高,而造车又被公认为投资多、难度大的项目。多年来,全球汽车格局高度固化,鲜有后来者能取得成功。

看似不合理的现象背后,有一个解释最具说服力——资本充分看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前景。

无论是出台的国家将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还是出台的新版“双积分政策”,抑或是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都是重大利好。

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

“这是新能源汽车第一次出现在政治局会议上。”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和支持,信号已经很直白。

更长远看,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指引下,新能源汽车很可能迎来行业高速增长期。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提出我国汽车产业面向2035年发展的六大目标,第一条就是:汽车产业碳排放于2028年先于国家碳减排承诺提前达峰,2035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下降20%以上。加快发展新能源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

统汽车由三大件组成: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是“三电”,只有底盘能应用到传统汽车的技术基础,这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要打造一条全新的产业链。这让此前许多和传统汽车行业关系不大,甚至毫无干系的行业企业能够深度介入到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当中。

尤其是随着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新能源汽车有点偏离传统汽车的“车”的属性,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一种科技产品。这也解释了新一轮的新能源造车热背后,为何屡屡有互联网大厂的身影,因为新能源汽车给了它们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的舞台。

随着技术成熟度的不断提升、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以及天然的使用成本优势,普通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认可度显著提高。

根据交强险数据,2019年私人新能源汽车增加量占新能源汽车总增加量的比重达到54.3%,2020年这一比重迅速增长到71.5%。

这其中,非限购城市的政策约束性小,更能说明问题。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显示,私人新能源乘用车在非限购城市和限购城市的销量分别为60.7万辆和30.3万辆,约为2:1的比例,非限购城市的购买比例较高。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正处于从政策推动转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节点,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显著增强。”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沈进军说。

多重利好加持,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火爆程度超出了预期。访中,不少业内人士预计,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年销量可以冲到250万~300万辆。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所设定的2025年新能源汽车20%的渗透率、500万辆销量的目标,很有可能在2022年或2023年就提前实现。

“这样的市场前景,对资本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沈进军说,这一过程中必定会有许多竞争者被淘汰,但的行业竞争格局仍处于“战国时代”,谁能最后“称王”远未盖棺论定。

“这就如同参加奥运会一样,都知道最后能获奖牌的只有三个人,但谁也不会轻易放弃去参加比赛的机会。毕竟没到终点,谁也不知道最终谁会站上领奖台。”在他看来,这或许可以解释各路资本为何格外钟情于新能源汽车。

诱人的赛道,挤满了各路掘金者。在助推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副作用——产能过剩问题可能愈演愈烈。

业界通常将产能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产能利用率的正常值区间为79%~83%,超过90%则认为产能不足;低于79%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

基于乘联会预测以及各省市“十四五”规划、在建项目及车企产能,赛迪研究院认为,到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总产能预计可达3661万辆,而当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预计为530万辆。以此计算,届时产能利用率仍将位于14.47%的低位。

访中,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等业内人士表示,产能过剩无疑会引发资金、土地和人才等要素的闲置与浪费,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尚未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要更多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

首先,规划产能不等于实际产能。

有业内人士分析谈到,所谓产能利用率,简单理解,就是实际生产能力到底有多少在运转发挥生产作用,应当是实际产量与实际产能之比。但一些分析在计算新能源汽车产能利用率时,用所谓的规划产能来代替实际产能,是不准确的。

“大量的规划产能只存在于文件里或PPT中,现实中并不存在。”虽然新能源汽车的实际产能并没有权威统计,但远小于规划产能是确定无疑的。因此,实际的产能过剩程度并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严重。

其次,产能过剩为行业质变打开空间。历史上,不少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出现过产能过剩或者所谓的“泡沫”,但往往正是这一现象为行业实现自我淬炼和提升倒逼出动力和空间。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美国掀起互联网技术革命,在200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破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也要看到,在此过程中,美国相关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全球互联网产业领导者。凭借着优势地位,美国制定了全世界互联网大部分的标准体系、游戏规则,获得巨大话语权。

国内来看,在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刚兴起时,国内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一度多达数百家,行业出现较多泡沫。“僧多粥少”的情况下,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相关企业不断研发新技术,掺硅补锂技术、干法生产工艺、刀片电池等纷纷亮相,推动我国动力电池技术迈上新台阶,并催生出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池企业。

访中,专家们强调,在国际汽车标准体系中难觅中国标准的身影,我国制定的多项动力电池标准被国际标准化组织纳,这与我国动力电池技术实力的提升不无关系。

“换一个角度看,出现产能过剩,反映出资本对这个行业前景的看好。毕竟,一个没有前途、无人问津的行业,是不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沈进军强调,市场经济的要义是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出现泡沫,竞争才会激烈,通过竞争才能打造和筛选出强者,进而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最后,化解产能过剩不宜简单“一刀切”。从新能源汽车销售市场看,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少数头部企业产销两旺,大部分企业表现不佳,甚至生存艰难。

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高于4万辆的8家车企占据了近三分之二市场份额。绝大部分品牌月销量不足1000辆,个别企业产销仅为个位数。

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谈到,从新能源汽车销量主要集中于头部优质品牌的现象不难看出,终端市场对于优质产能的判断力是有的。预计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逐步暴发,稀缺的优质产能与庞大的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明显。

“市场表现冷热不均,证明头部企业的产能过剩压力并不大,甚至是不足的。”在安庆衡看来,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很大程度上处于“总体过剩,但优质产能稀缺”的结构性过剩,对于这种状况,不能简单搞“一刀切”,而应区别对待。一方面,要遏制低端产能无序扩张的局面;另一方面,对于有核心竞争力的头部企业,要加大支持力度,尽快完善关键技术链条,助力中国车企在竞争激烈的全球新能源车汽车市场中占据优势。

“切忌一禁了之。”对于结构性过剩,比较理想的治理思路是投资门槛可以放宽,以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但产品上市门槛要提高,倒逼企业提升发展质量。

相对于产能过剩,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的更严峻挑战是“小”和“散”,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弱”。

工商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有479家,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业,其中注册资本超过4亿元的大型企业仅占14.6%,注册资本小于4000万元的小型企业则占41.3%。

汽车行业不同于一般消费品,具有产业链长,研发投入大等特点,因此需要一定的规模效应。产业集中度不够,便难以培养出足够体量的头部企业来引领行业发展。

表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虽然连续六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但国内尚未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也缺少明星车型和国际知名品牌。

更加紧迫的是,竞争形势正在发生变化。在全球减碳、电动化提速的大背景下,中国提前卡位的新能源汽车已经不再是新赛道,而是各方都瞄准发力的主赛道。不少原本对电动化不太上心,或者“雷声大、雨点小”的跨国汽车巨头开始在这一领域频出实招:以ID系列为代表,大众汽车加速推进电动化产品的落地

如果说中国凭借着起跑早的优势占据了一定的先机,那么当跨国巨头动真格了之后,小而散的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能否在这场“正面硬刚”中将优势变成胜势?

挑战显而易见。“无论是制造技术、资金实力、研发能力还是产能供给方面,跨国汽车巨头都占据优势。”

以研发投入为例,作为国产新能源汽车的代表,“蔚小理”三大新势力持续保持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超过9%。尤其是主打智能科技的小鹏汽车,研发投入占比更是逼近21%,远高于大众、戴姆勒、丰田、宝马等国际巨头4%~6%的研发投入占比。但即便如此,前者一年的研发费用也不过十多亿元人民币,而大众汽车仅仅为一个MEB电动车平台就豪砸500亿欧元,这背后的创新能力差距不言而喻。

但优势也有目共睹。比如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就称赞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技术、产品和市场的“三个突破”。

“作为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中国具备较强的成本优势和产业链优势。”瑞银中国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巩旻分析说,美国在技术方面有优势,但制造环节成本偏高;欧洲消费环境较好,但在电池、自动驾驶等方面有所缺失;日韩在电池及原材料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其他方面较弱。

“在不计算补贴的情况下,中国产品的成本比欧洲同级别产品便宜20%~60%,证明了我们的成本优势;在制造环节,我们的产业链规模、完整性和制造效率都更好,展现出强大的全链条综合竞争力。”

因此,尽管并不容易,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依然有足够的机会去实现“换道超车”的远大抱负,关键是要让整个行业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行业主管部门明确表示,要从四个方面推动新能源车企做大做强。

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二是加强推广应用,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开展好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也要抓好公共领域汽车全面电动化的城市试点。

三是促进跨界融合,推动电动化与智能网联技术的融合发展。

四是提升产品质量,在质量安全、低温适用等各方面提供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引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树立品牌形象。

“这些举措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用更高的发展质量应对更激烈的市场竞争。”沈进军谈到,比如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面对全球电动化趋势,中国车企单打独斗或小打小闹的做法,显然跟不上时代步伐。而通过兼并重组整合优势,集中兵力进行技术、产品、市场的突破,既可以提升品牌竞争力,又可以起到净化市场的作用。

访中,业内人士谈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历经多年积淀,正以喷薄之势开启行业发展新未来。在经历补贴退坡的阵痛后,又遭遇海外巨头的正面竞争,面对汽车业大变局,中国汽车强国之路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可以预见,随着各项举措的深入推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迎来从注重规模效应向注重发展质量的关键转变。

文章标签: # 新能源 # 汽车 #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