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车型解析 车型解析

理想 故障率_理想汽车故障率高吗

tamoadmin 2024-05-17 人已围观

简介1.新能源汽车售后维修“七大难”——预见2023:《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等)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主要有上汽集团(600104.SH)、蔚来-SW(09866.HK)、理想汽车(02015.HK)、小鹏汽车(09868.HK)、广汽集团(601238.SH)、比亚迪(002594.SZ)等本文核心数据:产销规模、竞争格局、渗透率定义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

1.新能源汽车售后维修“七大难”

理想 故障率_理想汽车故障率高吗

——预见2023:《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等)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主要有上汽集团(600104.SH)、蔚来-SW(09866.HK)、理想汽车(02015.HK)、小鹏汽车(09868.HK)、广汽集团(601238.SH)、比亚迪(002594.SZ)等

本文核心数据:产销规模、竞争格局、渗透率

定义

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行业是指进行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活动的企业集合。

新能源汽车按照能源供给和应用领域,有两种分类方式,具体如下:

2、产业链剖析:大型企业已实现后向一体化布局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中游是指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按照用途可划分为乘用车、商用车等;下游包括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等应用领域。

从新能源汽车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参与企业来看,上游企业包含赣锋锂业、华友钴业等原材料供应商以及宁德时代、大洋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中游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主要有比亚迪、上汽集团等国产企业以及特斯拉、宝马等外资厂商;而下游主要有国家电网、上汽通用等新能源汽车充电及后市场服务商。大型企业如比亚迪等,已经实现后向一体化布局。

行业发展历程

“八五”期间,政府开始组织相关部门展开了对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随后电动汽车列入国家攻关项目。历经了一系列策划之后,2011年开始,新能源汽车试点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从试点到全面,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历经转型阶段,由“政策导向性市场”逐渐向“市场导向性市场”转型。

行业政策背景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策规划涉及购置补贴政策、节能减排政策、电池充电桩配套产业政策等,部分汇总如下:

我国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2020年10月,国务院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

产业发展现状

1、新能源汽车供需水平较为平衡

受益于政策的优惠,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从2014年开始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大幅上升;随后2016、2017年受到骗补事件及补贴倒退的影响,产销量增速放缓。至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敲定,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将在2020年基础上再退坡20%。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据显示,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54.5万辆,同比增长159.5%。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量爆发式增长,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呈现出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2022年新能源汽车不再享受补贴政策也是企业在2021年加大生产力度的原因之一。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式增长,达到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6%。2012-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2年的1.28万辆到2021年的352.1万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以看出我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逐年攀升。

2012-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率呈现波动性,范围在95%-103%之间,在合理的范围内小幅波动,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供需较为平衡。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率为99%。

2、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大幅增加

2017-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口规模呈扩大趋势。2021年全年进口新能源汽车14.37万辆,同比上升10.03%。

注:海关总署的新能源汽车统计口径包括混合动力客车(10座及以上)、纯电动客车(10座及以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以及纯电动乘用车。

2017-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全年出口新能源汽车22.29万辆,同比下降12.5%;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及出口金额都大幅上升,总计出口量55.46万辆,同比增长148.8%,在出口金额方面,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金额为108.58亿美元,同比增长236%。

2017-2020年,我国新能源进口量大于出口量,处于贸易逆差状态。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额首次大于进口额,由贸易逆差转为顺差。

3、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速上升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发展,2014年我国开始出现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由此也开启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2015年全国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增长年,在2015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整体汽车行业里的占比首次突破1%关卡,我国也在这一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国汽车总销量比例)达到13.4%,较2020年大幅上升。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格局

根据企查猫查询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注册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其次为江苏、山东等沿海省市;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亦较多。

注:颜色越深代表企业数量越多;数据截至2022年9月14日。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的地区分布来看,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企业数量最多,其中不乏广汽集团(601238.SH)、比亚迪(002594.SZ)、小鹏汽车(09868.HK)等龙头企业。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企业数量亦较多,有亚星客车(600213.SH)等上市企业,安徽省有蔚来-SW(09866.HK)、江淮汽车(600418.SH)、安凯客车(000868.SZ)、汉马科技(600375.SH)等上市企业。

注:颜色越深代表企业数量越多。

2、企业竞争格局

依据乘联会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乘用车零售销量排名第一位的是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实现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达到58.4万辆;其次是上汽通用五菱,实现零售销量43.11万辆;排名第三的是特斯拉中国,实现零售销量32.07万辆,其他企业排名如下: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政策退坡,竞争加剧

随着我国新能源政策补贴退市,市场进入转型阶段,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趋势如下:

2、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销量接近800万辆

2020年10月,国务院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其中明确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20%左右。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5年我国汽车销量将达到3000万辆。前瞻在此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情况进行预测,到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402万辆,到2027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或达到783万辆。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新能源汽车售后维修“七大难”

4 月的最后一天,理想汽车宣布,当月交付超?2600 辆。

自 2019 年 12 月开启交付到 4 月底,理想累计交付新车超?6500 辆。

5 个月时间达到 6500 辆的交付数量,期间还有 1 个多月时间受疫情影响,这个成绩意味着理想 ONE 有机会冲入豪华中大型 SUV 的年销量榜中的前十名。

2019 年国内豪华中大型 SUV 销量排行中,排名首位的宝马 X5 销量约 38000 辆,排名第 10 位的路虎发现销量约 8000 辆。

按照去年的榜单数字,理想 ONE 只要再卖 1500 辆,就能进入前十。

4 月 29 日,蔚来中国总部落户合肥项目正式签署协议,这场签约将蔚来从生死线上拉回了战场。

李想不禁感叹,「虽然汽车市场足够大,但是难度也特别高。」

他还表示,「中国这上百个新造车企业如果最后只能活下来三家,我们肯定努力让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家,而我们希望身边的战友是蔚来和小鹏。这是我和王兴、张颖一直在说的观点。抱歉,这么说肯定得罪其他新势力了。」

在与传统造车的竞争中,理想汽车要成为最后存活下的三家之一,李想的底气究竟是什么?

其实可以归结为三点:坚定不移地造智能汽车;围绕智能汽车软硬件开发的组织变革;以及开源节流,死守经营现金流。

1、三年打磨一款智能汽车

4 月 27 日,理想汽车通过 OTA 向理想 One 用户推送了 V1.1.9 版本的软件。

这是理想今年第三次版本更新。

自今年 1 月起,理想 ONE 以每个月更新一次的频率,完成了 1.0.6 和 1.0.7 版本的升级。此后,由于疫情影响,理想在 4 月 27 日推送 1.1.9 版本,并将在今年 5 月底推送 1.2.0 版本。

不过这种月度的更新并非常态,理想此后的计划是进行常规的季度更新。

「OTA 涉及的不只是软件部分,还有对于硬件的控制,所以需要大量的测试。早期基本上是每个月更新一次,车辆系统稳定以后,再往下主要是为用户提供全新的功能,这时我们大概会每季度更新一次。因为过于频繁的更新,对用户没有什么好处。」

V1.1.9 版本主要增加了五项功能:

(1)能源模式操作更清晰。新的软件版本中,理想 One 目前提供「纯电优先」和「燃油优先」模式。

前者适合有家用充电桩的用户,后者适合日常不充电的用户。官方透露,今年 5 月底还将在在 V 1.2.O 版本中增加「油电混合」模式。

(2)新增「越野脱困」模式。主要是提升理想 ONE 的四驱低速脱困能力,用户在启动该模式时,可以低速通过崎岖路段。

(3)智能驾驶方面,在防加塞和自动泊车成功率方面,进行了优化。理想在这版更新上优化了全速域自适应巡航的舒适性,重点提升跟车积极性以及应对前方车辆并线的反应速度。

(4)新增?WLTC?及?NEDC 工况续航里程显示。WLTC 是理想汽车根据用户日常的使用能耗所涉及的电量管理标准,可以让车辆的使用更接近实际能耗情况。虽然作为一款以燃油动力为主的增程式汽车,理想 ONE 的车主应该很少会感受到「续航里程焦虑」。但新的续航里程显示方式,会让这款车的驾驶体验更加友好。

(5)新增?360°环视轮毂视角功能,辅助用户在泊车时防止擦到道沿石。

可以看到,虽然此次版本升级的功能有些零散,但均是实用性的功能,且大多是基于已有功能的优化,比如防加塞、「越野脱困」和轮毂视角。

这些功能都是在车辆本身已经配置的传感器、ADAS 系统以及中控屏等硬件的支持下,仅仅通过软件算法实现的功能迭代。

一定程度上,这反映了理想 ONE 的智能化程度。

当然,遇到部分车主提出的座椅偏硬的反馈,理想汽车只能通过对座椅的硬度标准进行优化,并通过生产切换的方式完成迭代。

李想直言,未来三年只关注理想 ONE 的升级,并认为「可升级」将是智能汽车和传统汽车本质的差别。

他认为,汽车销量的多少取决于产品价值高低。产品价值又由产品力(比如性能、造型设计)、产品质量(比如故障率等)和产品价格三者构成。而「智能汽车最大的价值是产品力和产品质量都可以变得越来越好」。

2、定位汽车科技公司

对于大多数车企来说,打造一款真正好用的智能汽车并非易事。

背后的原因,其实与燃油车向纯电动车的转型类似。

基于燃油车平台生产出来的电动车俗称「油改电」,这种车型无论在空间和续航方面均显得捉襟见肘。只有从电动底盘、电子电气架构到外观设计重新做起,才能实现纯电动车在空间和性能方面的综合提升。

智能汽车的开发,同样需要车企对传统的开发流程作出巨大的改变。

在李想看来,做一款智能汽车,需要从组织管理方式上进行变革。

这一点体会是理想走过弯路后才得来的。在理想汽车研发到第三年后,李想发现,如果按照传统车企的那样的流程来进行研发,后面的软件研发几乎无处下手。

因为,传统汽车制造的工作流程是一条线,各项工作的本质是针对线里的点做加减法,最后的结果是可预测、可衡量的。但是当引入软件研发后,便需要在点里做乘除法,如果多个点都要做乘除法,结果就变得完全不可预测。

这就需要对整个管理架构进行很大的调整,要求「理想必须像一个科技公司一样来管理企业」。从第一天开始,系统架构必须设计好。

如果再深入一步来看,转变管理架构,除了适应软硬件研发周期不同步的变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车企想要掌握软件的主导权,而不是沦为汽车硬件制造的代工厂。

在这一点上,一些车企已经表现出了强势姿态。比如大众成立 Car.Sofeware 部门,正是为了适应软件对汽车制造业的冲击。

李想的态度与大众一致。

他认为,如果由自己来做 OTA,必须对系统、BSP、FrameWork、ECU 等的研发掌握主导权。过去,这些领域的方案主要由传统供应商提供,但是今天大量的关键模块要求车企必须自主开发。车企还必须建立自己的帐号系统、云服务和安全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理想汽车正在自研汽车操作系统,这套系统在内部叫做「Li OS」。

李想透露,Li OS 将主要会应用于自动驾驶方向的开发,「信息娱乐系统方面我们使用安卓,因为安卓有非常好的开发者生态。」

Li OS 已经完成前期的原型验证。

3、给我十亿美金,我们就能做到盈利

「很多人说需要花三五百亿进入汽车行业,给我十亿美金我们就能做到盈利。我们上一轮融的五亿美金,到今天为止,动还没有动。」

这是李想在 4 月和雪球 CEO 方三文的一次线上对话中提到的。

2019 年 8 月,理想汽车宣布完成 C 轮融资 5.3 亿美元。其中,美团创始人王兴个人投资 3 亿美元,李想个人投资近 1 亿美元。

至此,理想汽车累计融资达到?15.75 亿美元。

假设理想汽车的营收来源以新车销售为主,实现盈利即意味着收入超过了支出。

截至目前,理想共销售 6500 辆,按每辆车 32.8 万元计算,相当于营收 21.3 亿元。

虽然理想 One 的毛利率究竟是多少尚未可知,但有 Model 3 高达 30% 的毛利率在前,同样做智能汽车的理想 ONE 应该不会太低。

参照头部自主品牌吉利 17% 的毛利率,假设理想 ONE 的毛利率为 15%,相当于理想汽车的毛利润为 3.19 亿元左右。

「我们 50% 的钱放在了研发上,大概超 30% 的钱放在了工厂,到现在为止,估计花的这些钱里,只有不到 20% 的钱在人员和营销上。」李想在雪球线上分享中提到。

目前,理想有一家名为常州制造基地的工厂。

公开资料显示,这个工厂总占地面积达 50 万平方米,基地设计产能达到 30 万辆/年,整体投资高达 50 亿元。工厂分为一期和二期进行建设,一期已经在 2017 年年底前竣工投产。按照工厂的先期投资为 10 亿元计算,理想目前造车的总投入大概在 30 亿元的量级。

一方面是研发与工厂等关键环节都在投入期,理想 One 的量产交付刚刚开始,此时实现盈利,只能说明李想在开源节流上实现了另辟蹊径。

据李想透露,理想汽车位于北京的研发中心,每平米的费用是一块多钱。「在整个的销售过程中、服务过程中都是对自己很克制的,这些会让我们的运营结果非常好。」

也难怪,在内部,有人戏称理想是抠厂。有意思的是,理想上一轮投资人美团的王兴,也是圈内知名的抠厂厂长。

末了,发布会上,有人问及理想汽车的 IPO 传闻,李想不置可否:

「回答是和不是都没有意义,因为我们自己比较好地做到了经营现金流为正,所以不需要外部的输血来解决经营问题。让自己可以健康地发展,而不是依赖于大量的外部输血才能够发展下来,这是我们经营的核心指标。」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能源汽车售后维修“七大难”

当下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的短板,新能源汽车售后问题,已经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类似“配件昂贵”、“修车费比车价还高”、“新能源汽车开始割第二波韭菜”的吐槽声不绝于耳。新能源汽车是大卖了,但维修保养又成了热点。有业内人士表示,按照当前主流新能源品牌“3年10万公里”的三包承诺估算,用不了3年,汽车后市场将产生数百万辆脱保车辆。售后维修将成为新能源车主用车、养车面临的最大难题。而不得不正视的是,目前,新能源汽车售后市场还存在诸多问题。

问题一:产业发展不均衡

聚焦新能源汽车售后市场的科波拉汽车咨询服务(青岛)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王浩认为,新能源汽车售后问题的根源在于,汽车产业发展主线的不断调整,使得产业跌宕起伏,参与主体的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对于传统车企而言,新能源汽车投入大、回报遥遥无期,因而重视度不足,转型缓慢;对于新造车企业而言,其侧重点在数字化、金融运营,整体运营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足。

整体来看,传统制造业变身高科技产业,“摩尔定律”导致产业整体出现“不适应症”,新旧体系融合中产生较大动荡,南北差异、内陆与沿海差异、城市与乡村差异发展不同步,但对于产业在新发展中出现的共性整体问题缺乏积极的改善机制。

问题二:车企对售后维修环节重视不足

由于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构造不同,发动机系统以及相关零部件被三电系统替换,导致故障率大为减少,零部件的更替也大为减少。燃油车盈利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售后服务中的零部件供给,而现在零部件的更新大为减少,车企能够从车辆售后服务中获取的利润随之大幅减少,因此车企对于售后服务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

问题三:售后政策标准体系不健全

三包服务以传统燃油车为基础,对新能源、智能网联车辆的特性考虑不足、界定粗放,用户权益保障方面争议颇多,对车企的霸王条款无限制措施;售后服务标准、细则不够明晰,用户使用过程中存在黑洞。

新能源汽车配套的零部件供应层面,对于零部件的垄断行为无干预手段,导致造车、维修成本偏高,未明确同质配件如何发展、使用;回收与再制造层面,对于回收网点运营、梯次利用标准,未有操作细则。二手车层面,对于新能源二手车的检测、鉴定、评估、售后保障等缺乏指导标准。关键在于缺乏对电池检测的标准,由于电池不仅成为车体中最为关键的动力系统,还是车体零部件中价位最高的核心部件。因此,在售后服务中,对于电池损耗、充电次数、电池残值的评估就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有统一、客观、公正的标准,目前市场上缺乏这样的标准。

问题四:维修人才储备不充分

由于新能源汽车发展太快,售后市场的培训机制和机构跟不上需求,缺乏培训教材。其次,销售机制由代理和授权制改为直营制,而直营网点往往多于交付中心和售后服务中心,销售和交付及售后是分开运营的。于是,销售人员继续人才济济,而售后服务人员则出现青黄不接的状态,售前和售后也很难形成服务一条龙的体系。

目前检测、维修、保险、回收等领域新型技能人才缺口大,但市场供给有限,且实战水平参差不齐,市场化服务受制约。原因在于,职业院校培养规模与实际需求数量的差异大,人才质量与市场需求差异更大,而社会化培训良莠不齐,难以从根本上推动健康的新能源汽车售后培训体系建设。

问题五:售后维修服务评价机制缺失

投资机构、行业组织等核心推动力量,多将关注重点放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消费等宏观层面,对配套体系建设、用户服务保障等具体应用关注不足,导致售后服务标准不健全、不统一。各品牌服务差异大,行业缺乏完善的指导性规范,且监督、评价机制缺失,导致售后市场混乱、良莠难分。在当前的环境里,售后服务尚且得不到重视,建立第三方的评价机制谈何容易?首先是由谁来运营,这些运营方需要哪些资质?其次是如何运营,运营经费从何而来,向消费者收费吗?这些都是建立评价体系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问题六:维修智能化水平低

目前新能源汽车维修的智能化水平偏低,具备专业新能源汽车检测维修技术和能力的企业整体较少,且严重依附于主机厂、三电厂商,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检测、诊断技术和设备较少、功能不足。

智能化研发团队和售后服务团队往往是脱节的,研发团队更多时间和精力在于研发如何实现自己理想中的智能化,而忽视或者是轻视智能化的售后服务。因此,目前智能化的售后服务状态往往是客户放弃出现问题的智能化包,被迫购置新的智能化包。但是长久下去,客户放弃的就不仅仅是出现问题的智能化包了,而是出现问题却得不到修理的品牌。

问题七:售后服务资源高度垄断

目前新能源汽车售后市场的一个尴尬是,车企不开放售后服务的相关技术和数据,零部件、技术支持高度垄断于少数企业手中,且由于新能源汽车检测诊断技术门槛高、专利壁垒森严,导致大多数售后市场企业被新能源汽车核心业务排除在外。目前各个专业汽车技术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以及民营检测技术研发企业,都在努力研发新能源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只是技术水准尚未达到市场化层级。比如电池检测技术,在实验室里可以用60分钟以里的时间完成16个数据的检测,但是在市场中,花一个小时来接受检测往往会让客户失去耐心。因此检测时间,必须缩短到3-5分钟以里,客户才愿意接受检测。

保有量迈过1000万辆的门槛,意味着新能源汽车不再小众,然而在记者的调查采访过程中,多位受访用户均表示,还不敢买新能源汽车,其中不乏“电池坏了车就没价值了”、“摄像头太多,碰坏一个就糟了,买得起修不起”、“对新能源车不如对油车了解,售后维修水太深了,不想当冤大头”这样的担忧。看来,售后问题不解决,新能源汽车销量跑得越快,或许口碑跌得越惨。

文章标签: # 汽车 # 新能源 # 理想